金年会

人民日报客户端:国庆在岗 | 新乌鞘岭隧道作业忙

发布时间:2021-10-07 【字体:

  国庆期间,兰张三四线铁路新乌鞘岭隧道内机械轰鸣、焊花飞溅,一派繁忙景象。假期不停工,施工人员坚守一线用机器的轰鸣声奏响节日的凯歌,用钢筋混凝土架立起通往祖国西部的高铁大动脉。经过1600多名隧道队员两年多攻关,隧道已累计完成掘进12.8公里,总体进度完成近75%,预计2022年年底贯通。
  乌鞘岭海拔3500多米,气候无常,环境恶劣,可谓“盛夏飞雪,寒气砭骨”。进入10月份,乌鞘岭已经进入冬期。室外温度10度左右,但隧道内闷热潮湿,温度在30度左右,犹如一个超大“桑拿房”。

  “小王,出去吃午饭了!”隧道内悬臂掘进机轰鸣声震聋欲耳,中铁三局9号斜井正洞工区技术主管安国武扯着嗓子对见习技术员王田龙喊道。
  长时间在隧道内工作,汗水在王田龙的额头上滴答滴答地往下流,衣服也早被汗水打湿。
  “没事儿,师傅!数据收录完,我还得去看看钢架立好没!”王田龙回应道。说罢他用手微微扇了扇风,抹去额头上的汗珠,继续工作。
  当王田龙把最后一根螺栓检查完,拿上外衣以后,安国武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道:“辛苦了!赶紧披上你的大棉袄,洞外冷!”王田龙看看手机已是下午3点了,笑着答道:“我是一个技术员,这本来就是我的工作,我得抓紧掌握现场情况,不能给隧道施工拖后腿!”
  在这里,没有年轻人向往的繁华与喧嚣,只有巍峨的乌鞘岭、漫山结群的羊和白牦牛,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,这样的环境更具有挑战性,工作虽苦但意义非凡。

  左军是中铁三局新乌鞘岭隧道施工项目的技术员,到乌鞘岭工作两年多了,他对这里的环境印象是:紫外线强、风大缺氧。两年的时间,他的皮肤在变黑,但技术越来越硬。
  “工作很充实,看图纸、画图、编写技术交底、给工人师傅们讲解技术要领、实时监测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、检查控制施工质量……每项工作都要考虑到。正值国庆佳节,能在大西北重难点工程项目施工也很有意义,个人力量有限,但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,一个字“值”!”左军如是说道。
  今年26岁的吴天宇,怀揣着对隧道施工技术的热爱,他远离内蒙古老家来到乌鞘岭。因为在这座以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、千枚岩复杂地质为主,具有“北方地质博物馆”之称且施工难度极高的隧道里,能学习到先进的施工工艺,接触到最新的工装设备。国庆期间,他坚守施工现场,耐心指导队友规范各项操作,严格把控钢架支立、喷射混凝土、注浆、防排水铺设及衬砌浇筑等各项工序质量。

  “国庆我在岗,用这样的方式为祖国庆生,感到无比自豪!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,国泰民安。”只有出色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,才能向祖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,我们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向祖国献礼。”中铁三局技术员吴天宇说。
  举国欢庆团圆日,坚守施工奉献时。中铁三局建设者们发扬“缺氧不缺精神,艰苦不怕吃苦”的精神,不畏艰险,乘势而上,正掀起一股建设热潮,为兰张三四线铁路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。
  (黄贵彬 蔡立志)
附件:
回到顶部
XML 地图